黑熱病,是利什曼原蟲寄生于人體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白蛉叮咬傳播。黑熱病在我國有三種類型: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我省曾是黑熱病嚴重流行區,1955年全省約有4.44萬黑熱病病人。經過大規模防治,全省黑熱病的發病趨勢逐年下降,1983年報告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
然而,2016年本地感染黑熱病又重新在我省出現。近幾年,黑熱病的發病數量和發病范圍均在增加,經調查,目前我省流行的黑熱病為犬源型黑熱病,傳染源主要為病犬,傳播媒介為中華白蛉,中華白蛉在叮咬了病犬后再去叮咬健康的犬只或健康人就會將病原體傳給健康的犬只或健康人。人在感染4-11個月后,可出現全身性癥狀和體征,如長期不規則發熱,肝、脾腫大,全血細胞減少等,若不給予治療,大都在發病1~2年后因病情惡化而死亡。
患者李花,女,67歲,家住我省北部某縣,2022年12月中旬出現乏力、盜汗、輕微發熱、頸部活動僵硬疼痛,癥狀反復,經治療,效果不佳。2月8日起患者癥狀加重,21日患者發熱39℃到市某醫院血液科住院,血常規提示血小板數量很低,貧血,PET-CT提示:脾大、雙肺滲出炎癥、肝囊腫、雙頸及縱膈性淋巴結。因該院此前診斷過黑熱病,而該病人所在縣為黑熱病流行區,醫生建議送樣本到市疾控中心進行黑熱病篩查,同時進行骨髓穿刺涂片鏡檢查找利什曼原蟲,骨髓涂片查到利什曼原蟲,市疾控中心經復核確診為黑熱病,醫院按照“丙類傳染病”管理要求進行網絡報告,使用葡萄糖酸銻鈉進行病原治療,經過一系列治療,病人痊愈出院。
很顯然,該病人在確診為黑熱病時已經出現了并發癥,如果還得不到明確的診斷,不能對癥用藥,后果將不堪設想。該病人從出現癥狀到最終確診已經過了3個月,在病人之前的就診過程中,不管是病人還是醫生均未考慮到黑熱病,黑熱病的癥狀和血液類疾病如噬血細胞綜合征、白血病等癥狀類似,不容易鑒別診斷。此前,就曾有黑熱病患者在發病將近1年后才確診為黑熱病,雖進行了對癥治療,但因延誤太久已經出現了各種并發癥,最終未能挽回病人生命。那么,應該如何避免感染黑熱病呢?一旦感染,醫患雙方又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1.加強犬只管理。個人在養犬的過程中,要注意犬只衛生,在白蛉活動季節到來之前,給犬只佩戴驅蛉項圈,避免犬只被白蛉叮咬。一旦發現犬只出現口鼻、皮膚和四肢出現潰爛,精神萎靡的情況,及時對犬只進行黑熱病檢測,如果檢測結果為陽性,及時處置病犬。
2.防止白蛉叮咬是預防黑熱病最有效的措施。在白蛉活動的季節,務必做好個人防護。使用紗門、紗窗、蚊帳,在野外工作時穿長袖、長褲,避免皮膚暴露,暴露部位可擦驅蚊膏或防蚊水;同時還要注重環境衛生,清除房屋周圍雜草,硬化地面,減少白蛉孳生場所;平時也要注意營養,保證休息和心理健康,提高機體免疫力。
3.了解黑熱病一些基本知識,一旦出現長期不規則發熱、流鼻血、乏力、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應警惕自己是否感染黑熱病。立即到醫療機構就診,就診時告知醫生自己居住地的黑熱病流行情況,采用黑熱病快速檢測條進行初步篩查,再進行骨髓穿刺檢查病原體。
4.確診黑熱病后,一定要遵醫囑規范治療,確保及時、全程、足量用藥,防止復發。如當地醫院沒有黑熱病診治條件可聯系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尋求幫助。
5.省、市、縣三級疾控機構應高度警惕,加強監測,密切關注疫情變化;同時加強醫防聯合,協力做好黑熱病的管理。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處置,確保每一例病人得到規范治療,盡可能減少重癥和死亡病例的同時,防止疫情擴散。
總體來說,黑熱病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與其他血液疾病鑒別診斷相對較難,但確診后有效果很好的治療藥物,治愈后一般也不會留下后遺癥。
(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宣傳處指導,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楊成運供稿,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劉穎審稿)
|